国松律师事务所专注提供法律服务
【关键词】收养关系;补偿金
【裁判要旨】
发生在1992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颁布之前的收养行为,虽未办理合法手续,但如收养人已抚养被收养人多年,且有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出具的证明和邻居、亲友公认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系养父母子女关系的证言,则应按照收养关系来对待。
【案情】
1987年11月份,原告赵某骑三轮车出门卖菜,在村北河沟边捡到一名刚出生的弃婴,遂将其抱回家中抚养,原告赵某与妻子张某在1987年11月27日为该弃婴申报了户口,登记在二人户籍名下,关系为“长子”,取名赵小某。一晃20年过去了,被告赵小某在二原告抚育下长大成人,并在原告夫妇帮助下结婚育孩。然而,被告婚后一改往态,不仅不对年老体衰的原告夫妇尽赡养扶助义务,更纵容妻子打骂原告,引起了乡里乡亲的公愤,致使二原告身心受损,长期生活在外,不敢回家。无奈之下,老两口到法院起诉,要求解除与被告的收养关系,并支付生活费、教育费补偿金。
【裁判结果】
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认为,本案的两位原告收养被告发生在1987年,即在1992年4月1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施行之前,虽然原告事后并未办理合法手续,但鉴于原告已抚养被告长达20多年,且有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和邻居、亲友公认二原告与被告系养父母子女关系的证言,理应按照收养关系来对待。被告赵小某在成年成家后,未能正确处理家庭关系,纵容其妻打骂原告夫妇,经过当地村委会及家族长辈调解仍然未果,导致二原告与被告关系恶化,无法共同生活。原告夫妇含辛茹苦把作为养子的被告抚育长大,而被告却不善待已经年迈的二原告,更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,法院本着尊重原告诉求、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考虑,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第二十七条、第三十条,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第28条、第31条之规定,判决解除原告赵某、张某与被告赵小某的收养关系;被告赵小某于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支付原告赵某、张某生活费和教育费补偿金20万元。
【律师解读】
对于解除收养关系的案件,须首先对是否存在收养关系进行认定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第15条之规定,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,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。但在《收养法》实施之前,很多收养行为已经发生了,对于这部分收养的效力认定,应当按照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第28条的规定,结合具体案件证据来综合认定。同时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第27条、第30条,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、无法共同生活的,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;不能达成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;收养关系解除后,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,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,应当给付生活费;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、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,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;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,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,但因养父母虐待、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。
【相关法律法规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第二十七条
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、无法共同生活的,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。不能达成协议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第三十条
收养关系解除后,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,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,应当给付生活费。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、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,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。
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,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,但因养父母虐待、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。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第二十八条
亲友、群众公认,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,虽未办理合法手续,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。
扫描图中二维码,微信咨询
法律咨询热线:027-85580600
法律咨询地址: 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505号北大资源首座3006-3011室